新时代、新人才、新思路、新艺术
——《设计艺术基础》线上教学案例
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面对新冠病毒的冲击,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积极抗“疫”,秉持“停课不挺学”的基本方针,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设计与艺术基础教学组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积极适应线上教学的技术特点,探索出一条具有“新时代、新人才、新思路、新艺术”特点的《设计艺术基础》线上教学方法体系。
特色一:循序渐进,基础到高阶的过渡
建筑学专业的《设计艺术基础》具有鲜明的专业需求和行业特点,不应将“艺术素养”狭隘的等同于纯粹的“绘画技巧”,该课程侧重于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思考能力、多样的视觉表达能力、多视角的审美能力。因此,课程任务书的制定在传统美术教育的基础上结合了建筑学的专业特点,增加了时代特征,从基础的几何、水果到高难度的产品、人体,从基础的写生绘画到到难度的艺术创作,循序渐进,形成连贯的《设计艺术基础》教学体系。
特色二:多元共存,美术与设计的结合
传统的课程设置方式很容易使建筑学这一科学与人文艺术交叉的边缘学科教育偏理工、重工程,而忽略了与建筑的工程性同等重要的建筑人文艺术性,单纯的艺术教育又无法培养建筑师的理性思维和空间感受。本课题组的教师构成包括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拥有建筑学背景的博士、博士后教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山东美术学院等艺术学教育背景的教师,充分发挥各学科特点进行综合指导,实现全方位的专业融合。
特色三:齐头并进,现实与想象的共生
针对没有美术绘画基础的理科生源,摒弃传统的“意会、领悟、参透”的感性式教育方式,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清晰的、科学化的技术路线。将建筑设计的思维方式、 工作方式融入绘画训练;提高绘画技巧的同时,增加作业的创意性与设计性。多课程作业的评价包含表现技法与审美水平两个层面,在充分认可美术基本功的基础上鼓励同学们进行审美探索,提高创造力。课程设置通过结构素描、雕塑素描、光影素描、超写实的训练手法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重组、抽象、解构、异构等方法训练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的逻辑和视觉灵敏度。针对线上教学的特点,对写生物品进行了针对性调整,选择家中常见的口罩、钢丝球等作为观察对象,提醒同学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业(写生+创作)
特色四:线上线下,审美与绘画的提升
网上教学虽然在美术技法的指导上存在缺陷,没办法针对绘画问题提供针对性的修改评价,但同时网络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利的修改软件,能够在创意指导、设计评价方面提供有效平台。因此,针对线上教学采用了“统一授课+单独评图”的模式,开课前安排利用智慧树等线上平台进行网络课程的学期。课程中进行统一的任务布置及常见问题的指导,采用“腾讯会议”软件对全部同学进行课程讲授。再根据任务安排,分别在构思、构图、绘画、创意等节点进行分组针对性指导评图,各位老师分别采用“qq群会议”、“腾讯会议桌”等软件,通过手绘对学生作业进行修改评价,最后完成的作业再进行统一评图、线上展览,实现了“总-分-总”的线上教学模式。除此之外,同学们还可以通过线上软件与教师进行单独沟通,充分发挥了网络优势,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有效互动。
目前《设计艺术基础》的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三年时间,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认可,对同学们绘画水平和审美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设计艺术基础》本身就是需要与时俱进的课程,疫情的影响更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新时代的艺术审美对“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教学组充分发挥团队优势为建筑学专业的美术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