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名称:
地方院校“六纵十横”体验式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成果完成人:
杨向荣、沈文青、纪玉超、陈伟、李东、徐明文、张忠臣、于洋、卢新明、孙海涛、郭兰成、董兰国、杨文超、吴玮、刘海英
成果简介:
项目依托山东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基地,从组织机构、制度建设、资源统筹、体系搭建、内涵发展等多方面强化措施,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建成了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制定实施了《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纲要》、《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阶段性创业教育目标及实施计划》、《永利集团3044欢迎光临2010版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创业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化师资团队,编著出版《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教程》等系列创新创业教材,设立涵盖工、管、文多学科的六个创业教育示范学院和十一个试点专业,设立创业教育实验班,开设系列创新创业类课程,建成创新创业类精品课程,投入专项创新创业资金,建立一批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基地和孵化基地,建立政府、社会与高校资源共享、目标衔接、相互贯通的一体化创业教育协同机制。
本项目实现了人才培养理念的革新,构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完成了6项省市级以上相关课题,编著出版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获省级优秀教材成果一等奖教材1部,建立200人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15门,建成校级精品课程1门,设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104个,孵化培养创业项目112项。本项目已通过山东省教学成果鉴定。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高文兵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认定,“该成果在地方院校创业教育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通过项目实施,主要解决以下教学问题:
(1)适应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时代要求,提出了新的创业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全过程。
(2)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健全、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改革了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体系,搭建了体验式创业教育实施平台,构建了创业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形成了富有特色、实施有效的创业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3)针对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专业教育脱节问题,制订了创业版教学培养计划,提出了“六纵十横”、“七个结合”的体验式创业教育实施体系。
(4)针对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孤岛化”现象,引进社会公益创业大学和创业实体进校园,构建了政府、企业和高校资源共享、协同推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
二、成果名称:
基于工程国际教育专业认证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成果完成人:
孟广耀、谭继文、杨勇、李长河、杨建军
成果简介:
该成果基于已经鉴定的同名山东省重点教学研究项目。成果围绕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和目标,通过广泛的调研,较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所涉及的若干重要环节,主要研究了机械专业培养方案、达到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具备的专业建设条件、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实践环节改革、适应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以认证体系为专业内容起点标准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改革等重点和难点内容。
成果体现了工程界对人才需求的取向、将学生的素质和潜在的技能表现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依据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的同时,更强调工程思想和工程能力。
基于项目研究成果,制定了适合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完整的专业认证申请和自评报告;由于专业认证体系与当前卓越工程师教育的相似性、融合性,完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及教育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等任务。在学生工程创新能力与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材与教研论文等教改研究、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精品课程等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本项目研究,有效提高了机械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师教学水平,拓展了现有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发展了教学模式,构建了适应新时期下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人才培养体系。
解决的教学问题
(1)打破了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逐步实现从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向学生如何“学会”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基地、实习车间等为中心转变;从句号课堂向问号课堂转变。
(2)以专业认证体系为指导,积极探索和改革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多证书”教育。实行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资格认证教育并举,内容相适应、质量相符合的教学理念,真正实现专业技能与“认证”相融合的目标,能真实体现持证者的专业技能水平。
(3)建立了学校与企业长久、有效合作的机制,促进了工业界对高等工程教育的了解和支持,将青年教师送到企业学习、实践,并且搞研究,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的青年教师。
(4)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务实、灵活和应变能力,促进毕业生的国际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公平地参与国际就业市场的竞争,满足进入国际就业市场的现实要求并获得公平待遇,提升国际竞争力,以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实惠。
三、成果名称:
车辆工程专业面向对象的模块化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成果完成人:
王丰元、宋年秀、邹旭东、孙刚、刘瑞昌、王吉忠、林荣会、柳江、张丽霞、潘福全
成果简介:
本成果是山东省“汽车类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骨干教师在研究国内外模块化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对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提出了车辆工程专业面向对象的模块化教学思想,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汽车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
本成果属2009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12年7月6日通过了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项目鉴定,专家组给出了“在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评定。
研究成果主要解决了以下教学问题:
(1)提出了汽车类专业模块化教学理念,解决了原有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横向割裂问题。项目组在总结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在“能力递进”的课程培养体系中贯穿了特色鲜明的模块化教学思想,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模块设计和知识体系更新,结合培养计划制定和专业教学环节全面引入企业元素等手段,构建了贯通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了知识体系的纵向衔接和横向联系。
(2)构建了“面向两个对象”的课程模块,解决了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脱节问题。“面向对象”既把汽车各组成部分看作若干个研究学习对象,又把汽车各子系统和总成的生产配套企业看作就业出口对象,本成果理清了学习对象和就业出口对象之间的辩证关系,有针对性的实现了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和优化。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实现了汽车各系统的构造、理论、设计、试验、制造方面理论知识的有机融合,强化了校内教育教学过程的内涵建设;发挥了行业内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的作用,实践环节贴近工程实际,使学生及早掌握企业所需的技能,更好地对口就业。
(3)探索了四种教学模式,解决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脱节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果。以宽理论基础、重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为目标,针对车辆工程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核心,研究并实施了专业模块课程的“校企双师”、汽车构造内容的“现场教学”、总成设计内容的“项目教学”、实验教学内容的“主动式”四种教学新模式。
四、成果名称:
通识类数学课程公共答疑平台的构建与共享
成果完成人:
赵洪亮、隋思涟、李慧凤、张春凤、滕延燕、阙成龙、姜东梅、陈丽娟、 张海霞
成果简介:
扩招、大课、多校区,教师科研压力增大、基础课学时缩减、学生出口多样化需求,均致学生疑问增多而教师面授解惑凸显“供不应求”。但由于数学课程的特殊性,如数学公式多、数学符号复杂难以表述,所以数学类的答疑平台的构建一直没有理想的解决方案。因此,通识类数学课程的公共答疑平台的缺失一直制约着此类课程内涵的全面提升。
一线教师们经过多年的探索比对找到了一种确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建立了基于网络的通识类数学课程公共答疑平台。该平台从根本上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延伸到校园网络。利用此系统可以不断将学生的问题和教师的解答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处理。这些信息将被保存到数据库中以备查询、下载或打印等再利用,这将极大地提高优质资源的共享和再利用率。优秀教师的精彩回答将被永久地记录下来并面对所有学生开放。
相比传统的一对一答疑,网络答疑平台因师生互动的时间和地点灵活,在自主学习的优势上显而易见。其解决的教学问题主要包括:
(1)针对目前高校多校区办学布局,师生面对面答疑互动受到诸多制约,而搭建网络答疑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访问“公共答疑平台”网站在线学习解惑。答疑平台作为课程资源的有效补充和面对面答疑缺失的补救方案,对巩固授课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大有助益。
(2)该答疑平台为本专科学生通识类数学课程学习提供一站式服务,能及时解决《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同时为报考研究生数学备考提供了一个统一、高效的解决途径。
(3)收集积累教研信息,为教师因人施教、及时调整教学侧重点提供依据。随着系统的运行,新的问题和解答将不断添加到系统里,系统终将打造成为一个通识类数学课程的庞大、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知识库。
五、成果名称:
大学数学系列课程立体化创新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成果完成人:
王岩、王军英、胡京爽、隋思涟、马鸿洋、刘慧、范兴奎、任丽萍、尹海丽、张海霞
成果简介:
该成果围绕大学数学“教材内容体系国际化、主辅教材内容一致化、实验与计算智能化、理论与实践教学渗透化、教材与网络资源互动化、自主学习环境长效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现代化、素质能力培养综合化”等教学难点,通过承担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工科大学生数学素质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研究”及一系列省重点教改课题“创新数理统计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大学数学动态智能资源平台建设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非数学类专业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体系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前瞻性、示范性、拓展性和推广性”的研究成果。
针对目前大学数学教学内容多、学时少,重理论、轻应用、数学实验难以进课堂,教材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着力解决了三方面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现代化问题,二是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问题,三是计算工具与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内容问题。
项目组通过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拓展教学资源平台,将理论教学与应用能力、建模意识和数学实验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全过程,使课堂教学得以延伸,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效果更明显。同时不断地将各阶段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资源库,将创新的理念与教师个性化教学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六、成果名称:
高校数学类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平台的研究与建设
成果完成人:
郑一、王玉敏、陈健、戚云松、张小翔、冯宝成、范兴奎、岳军、刘国华、陈倩华
成果简介:
成果《高校数学类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平台的研究与建设》是2009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09258),在2012年9月22日通过教育厅专家组的验收与鉴定工作,专家组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教研成果包括:
(1) 制订了优质教学资源申报评审及其常规建设的指标体系——《高校数学类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平台的标准体系及其说明》的纸质文书,为当今优质教学资源申报评审及其常规建设提出了一个规范性的标准文件。
(2) 构建并正常运行《高校数学类优质教学资源平台的标准体系示范样品网络平台》,形成了一个“全面公开,强化监管,重在建设,务求实效”、不断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示范性客观载体(注:网址:http://jx.qtech.edu.cn/gailv。测试密码:督导专家(账号及密码111111);行政监管(账号及密码555555); 管理员入口(账号及密码123456))
(3) 发表相关教研论文4篇(如,加强优质教学资源的过程管理.大学教育;论精品课程建设的平台构建与过程管理.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教育教学论坛;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几类用户的权限与过程管理.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4) 已经公开出版及重印教材3部(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辅助教材,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实验教材)。(5) 正在科学出版社出版教材2部(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指导)和光盘2张(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授课教案 作业与试卷,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多媒体课件(学习完整版)和(教学简明版))。(6) 完成纸质版或光盘版教学资源共10部分。(7) 形成电子版或网络版教学资源共11部分。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是,防治教研活动中的“重申报,轻建设,重评审,轻管理”的形式主义倾向,实现教学资源建设由偏重条件性指标向偏重建设与应用的教学效果性指标转变,不断满足广大师生在教研活动中获取最大效益。
七、成果名称:
工业设计“2+2”教学模式与创新型人才培育研究
成果完成人:
王春鹏 艾萍 朱宏轩 刘晓斌 李东
成果简介:
本项目针对“工业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参与下,完善、提升与创新了工业设计“2+2”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体、四面、一核心”的宝塔状TCPC立体网状培养系统, 并建立了宽口径、多元化特色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同时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了一套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企业创新结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教学、教研成果及学生专利、获奖不断涌现、丰富了企业技术及实践类课程资源、强化了教材建设,构建并实施了理念先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绿色设计评价体系;构建了工作室制+导师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各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主干设计类优质课程群;依托由政府搭建的创新设计基地,实现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教学中与相关企业共同打造创新平台,教师和学生的设计作品大量获奖,一部分还得以转化投产,获得了较高的经济价值。项目对设计类专业包括建筑、产品、环艺、视觉等相关行业都具有示范推动作用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1.理论与实践脱节;2.高校走出象牙塔跟社会需求接轨;3.企业和高校紧密结合,缓解就业压力;4.打破传统教学课程僵化模块,形成了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优质课程群。
八、成果名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
宋玲、吕平、高洁、万小梅、张纪刚、黄微波、邵先锋、迟培云、高嵩、
张鹏
成果简介:
该成果以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依托永利官网土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以及“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混凝土重点实验室”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专业学科建设,以永利官网土木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外实践基地获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契机,建立较为完善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在具体实施中,以工程实践教育为着力点,将产学研相结合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整合校内外的相关资源,建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法,实施人才培养战略联盟,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校内外实践基地,德智结合丰富专业育人内涵,形成了一系列体现产学研相结合特色的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式,以此深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主要解决的问题
(1)适合永利官网人才培养目标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学生特点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什么?
(2)产学研一体化校内外实践基地如何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搭建平台?
(3)如何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九、成果名称:
基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交叉培养联合育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成果完成人:
李长河、侯亚丽、谭继文、孟广耀、杨勇、杨建军、陈成军、彭子龙、
杨发展
成果简介:
构建了“实训、实验、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利用校企协同平台建立了国家级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根据教育部、山东省质量工程及名校建设项目要求,同时与行业企业“南车四方股份”和“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构建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进一步规范了基地管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并以此为契机,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拓展校企合作的领域与专业辐射,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切实推进了“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步伐!
(1)以覆盖面广为指导,搭建综合性、高水平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
学校坚持以覆盖面广、参与面广为目标,以大工程观为理念,通过构建平台、优化体系、创新模式等途径,强化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训相结合、现场参与和仿真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注重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同时,学校依托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和南车集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等产学研合作基地和行业内企业,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产学研联合培养创新基地。2011年以来,先后与南车集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共建成立了2个国家级校企合作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此外,还在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源莱动内燃机有限公司、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冶金机械厂、淄博张店钢铁有限公司、海意机床厂、青岛专用汽车厂、千川木业、莱芜钢铁公司建立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形成了立足校内、内外结合的工程实践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实践教学与工程的结合。
(2)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项目实践教学法”
选择校外实践基地开展项目教学法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项目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实现了三个“中心”的转变:一是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二是由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工程项目为中心;三是由以学生课堂接受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工作为中心。“项目教学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更使他们懂得怎样灵活应用这些知识。“项目教学法”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最关键的是“项目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与特征。